学术活动   NAVIGATION

有机发光机制与分子设计

时间:2025-05-14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张恩斯 上传:

报告人:彭谦教授

报告人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报告时间: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16:00

会议地点:科技D楼1903会议室

举办单位: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先进材料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彭谦,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致力于复杂分子体系的激发态过程的理论与计算模拟,新型有机发光体系的发光机理及分子设计。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论文被引22000多次,H-index=81。入选爱思唯尔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中国化学会唐敖庆理论化学青年奖,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团队负责人),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现担任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分子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Chemistry》副主编、《Aggregate》编委、《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编委等。

报告摘要:有机发光材料凭借着种类繁多、颜色易调节、柔性、大面积制备、低成本等独有的特性在显示、照明、探测、智能传感及光电突触等新兴产业技术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前景。特别是,热激活延迟荧光、热激子荧光、三线态裂分、自由基发光等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使得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器件效率多次获得突破,成为有机发光领域的研究热点。一方面,有机材料种类繁多,分子结构易变,聚集排布多样,形成巨大的化学空间,这是成为新兴光电器件候选者的极大优势。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其光物理过程异常复杂,涉及多个不同自旋的电子激发态,多个衰减过程,多层次耦合,加大了理论研究和大规模材料筛选的难度。基于此,我们针对有机发光新材料,发展了高效的理论计算方法,揭示其发光物理性质的微观机制,提取主导光物理性质的关键参数,建立定量的构效关系,构建精准的描述符,开发机器学习辅助的高通量分子筛选模型,实现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的大规模筛选和预测。

审核:安众福


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