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工 NAVIGATION
〔人民网江苏频道〕"人民荟客厅"在南京举办 聚焦"两创"融合怎么融
“人民荟客厅”活动现场。人民网 李昱辰摄
人民网南京7月16日电 (鞠峰)由人民网江苏频道打造的圆桌会议“人民荟客厅”第二期昨日在南京举办,本期主题为“聚力‘一中心’,江苏如何打头阵”,来自政府部门、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企业等方面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探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发展经验、关键举措,剖析当前面临的难点、堵点,为进一步推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江苏省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深化部署,把路线图细化为施工图、责任书,有关各项重点任务正在扎实有序推进。江苏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处处长李子阳介绍,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二,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3%左右、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历史性突破50%,获批牵头重组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亦是江苏加快推进“两创”融合的排头兵。副院长郜军说,该院聚合全球创新资源,在全国率先探索“揭榜挂帅”新机制,依托与4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的联合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团队参与揭榜,现已累计征集企业难题超2700项,企业意向出资近100亿元,达成技术合作超1000项。此外,该院还探索出拨投结合、团队控股、项目经理等一系列创新路径来破解资金、人才、发展难题。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所在。去年9月,江苏省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副主任吴昊说,中心着重从搭建技术熟化平台破解“不好转”,构建金融支撑体系破解“不能转”,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破解“不会转”,强化校企地研产对接破解“不想转”发力,致力于以专业化服务帮助早期项目破解“转化难”问题,形成从概念验证到产业转化的全周期支撑。
“校地融合的本质,是让知识的价值在场景中兑现,让场景的需求在知识中升华。”在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周治看来,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实现双向奔赴,关键在于“需求精准对接是前提,平台载体共建是基石,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双高协同共赢是动力”,他们构建了一个以“五链融通”(创新链聚能、产业链赋能、人才链蓄能、制度链效能、生态链焕能)为理论框架,以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枢纽,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的立体化体系。
作为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4年前实行“区政合一”运行模式,赋能“两创”融合。该区工科局科技资源与平台建设处处长丁敏介绍,当地先后投入23余亿元建设了系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载体30余家,构建起了覆盖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研发、临床试验、审评审批、中试及生产、销售流通、企业上市”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冯全服,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丽洁,中科硅纪(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鹏,南京金宁汇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经理黎晓,江苏苏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储兵等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做交流发言。会前,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汪峥嵘会见了与会嘉宾。
(责编:张鑫、吴纪攀)
2025年7月16日《人民网江苏频道》:http://js.people.com.cn/n2/2025/0716/c360301-4129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