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工 NAVIGATION
〔江苏教育报〕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一辈子用爱心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
王辉
炎炎夏日里,启东市合作小学教师王辉不仅开办了为期10天的3个暑期“公益班”,还深入各村指导开展“七彩夏日”活动,并筹划启东市合作镇“老少共抒爱国情 同心奋进新征程”教育活动……1984年站上乡村小学“三尺讲台”的王辉,已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耕耘了整整41个春秋。
“我最看不得贫困学生和家长流泪。”生活节俭的王辉已记不清为多少孩子垫付学费、提供食宿、辅导学业。2009—2015年担任合作小学校长期间,王辉得知几名学生身患重病,率先捐款并呼吁全校师生伸出援手。他一次次登门探望、悉心抚慰,让病痛中的孩子和家长感受到坚实的依靠。之后,王辉的爱心如蒲公英般播散:他创立并运行13年的启东市达育小学爱心基金,先后资助200多名贫困学子;他联络爱心企业家吴建新,筹得近百万元善款设立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他为建档立卡的特困生奔走牵线,争取社会捐助,让希望的种子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
王辉先后获得南通市“园丁奖”、学科带头人考核奖、骨干教师任期奖、“最美家庭”奖、“见义勇为”奖等诸多荣誉和奖励。每一次奖金刚到手,他就毫不吝啬地捐给启东市红十字会、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用于资助贫困学子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多年来,王辉将超过16万元积蓄倾注于助学,惠及120余名学子。他常说:“要把这些奖金全部用到孩子们最需要的地方。”
王辉担任校长期间,合作小学硕果累累:学校获评全国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南通市首批特色学校,培育出诸多名校学子、科技英才和军中俊杰。
2018年8月,王辉卸任校长后仍坚守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一线。他夜以继日钻研小学道德与法治全套教材,广泛收集各种资料。次年2月,王辉获评南通市骨干教师,撰写的5篇德育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并顺利结题。2023年12月,王辉又主持完成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打造科研型乡村教师‘听说读写做’工作模式研究”,为乡村教育科研留下探索的足迹。
2010年,王辉开始兼任合作镇“乡村少年宫”负责人。他多方奔走,组建了一支由在职教师、退休“五老”、社会文艺骨干组成的特殊师资队伍,并面向全镇孩子开设了书法、编程、合唱、足球、跆拳道等公益兴趣班。从此,每周六便成了王辉与孩子们约定的快乐时间。寒来暑往十五载,“乡村少年宫”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现在成了乡村孩子的乐园。少年宫的45期免费培训班惠及学子超12000人,其中500多人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2021年,王辉成为镇教育关工委负责人。2023年,他又挑起了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重担,并不负众望将关工委活动办得有声有色。王辉整合全镇资源,创办了暑期“公益班”“校外辅导站”,让留守孩子们齐聚一堂,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快乐交际。家长们少了后顾之忧,看见孩子们的成长,无不夸赞王辉办了一桩大好事。
微光致远 照亮未来
厉业余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教师厉业余,已坚守教学一线32年,其间担任班主任21年,担任教研(备课)组长26年,出色完成15届高三教育教学任务。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他远赴青海省湟源县支教,为西部的孩子带去优质的教育资源。
初到湟源县的几个月里,高原反应是厉业余面对的第一道考验。白天上课时,厉业余不得不放慢说话的速度,晚上不是睡不着,就是睡到半夜自动醒来。宿舍旁是青藏铁路,火车每隔半小时就会呼啸而过,更让他难以入眠。
厉业余的办公室,每晚8点到10点,灯都会亮着。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厉业余承诺这个时间段自己一定会守候在办公室,为大家答疑解惑。这样的等待与陪伴,他坚持了500多个日子。
厉业余连续带了两届高三学生,从知识传授到衣食住行,给这些高原上的孩子带来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走出高原。
支教结束前夕,厉业余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给每名学生书写了一幅书法作品。他别出心裁地把学生的名字写了进去,如给董子欣同学写的是“欣欣向荣”,给谢梁同学写的是“国家栋梁”……孩子们手握这份珍贵的礼物,与厉业余拍下了幸福的大合影。
厉业余班上,有个孩子吃饭常常是一个馒头就一碗菜汤。厉业余发现了这个细节,便毫不犹豫拿出工资资助这个学生。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厉业余每月悄悄把钱充进孩子的饭卡,有时还会直接买一些水果、点心给学生们加餐。
支教一年半的时间里,厉业余先后帮扶17名学生。他说:“希望让西部的孩子同样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开创幸福的底气。”
2020年初,一封来自青藏高原的信寄到了南京市教育局。这是青海省湟源县高级中学高三学生董守红写的信,信里满是对厉业余的感激:“他给我以及我的同学们树立了榜样。我想写一封信感谢一下厉老师。”
厉业余坚持研究学生、研究课标、研究教材,不断反思自己课堂的有效性。2018年以来,他连续7年受到嘉奖,3次被南京市人社局“记功”,2次获评南京市教学先进个人。他开设省、市、区级公开课(讲座)100余节,他的“全章复习”课入选2022年江苏省基础教育精品课。厉业余还担任学校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主教练,近5年指导12名学生获国赛一、二、三等奖,指导20名学生获省赛一等奖。
以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为榜样,厉业余深耕教学一线,坚持因材施教,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辈子站在讲台,一辈子站稳讲台”的铮铮誓言。
廿载深耕育桃李万里赴疆写赤诚
石国华
2024年8月,昆山市张浦震阳实验学校副校长石国华毅然作别家乡,扛起苏州市第三批“组团式”援疆支教团团长重任,奔赴距昆山万里之遥的西部边陲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担任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校长。他以教育为笔、以热爱为墨,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远征,在边疆热土上绘就了一幅育桃李、促团结的动人画卷。
一到阿图什市,石国华就牵头申请成立援疆教师临时党支部,在庄严的党旗下,带领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他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援疆工作部署,践行一名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尽管石国华身兼支教团团长和校长职务,日常事务繁多,但他坚持担任初二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他说:“没有什么比教书更能发现学生需要什么。只有俯下身去,才能听到他们的心声。”
石国华在教学之余,组织了一系列“传帮带”活动,将自己从教多年来所有的经验都留在了新疆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积极筹备和主持“万山大讲堂·第四届江苏名师送学克州”活动,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全部科目开展了20场以“克州中小学升学暨毕业考试高效复习策略与实践”为主题的讲座和20节中考、高考复习备考示范课。仅一年时间里,他就开设州、市级公开展示课6节、送教下乡7次,受援学校克州二中2025年教学成绩创历史新高。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石国华的教育真情不仅蕴藏在讲台的方寸之间,而且浸润在校园生活的细微之处。自从石国华来到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这里的学生总能在校门口看到他的身影,细碎的琐事也有了求助的对象。
在石国华援疆期间,学校女子篮球队的一名学生找到他,希望能拥有自己的队服。他便第一时间联系昆山的爱心人士捐赠。“孩子们穿上队服后的第一场比赛我去看了,英姿飒爽的样子充满朝气与阳光,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昆阿两地之间的友谊。”石国华说。
石国华还积极联络昆山的爱心人士充实学校图书馆的书籍,为新疆的学生提供援助,帮助身患白血病的女孩筹集善款。2024年,石国华协调捐助的物资总价值达84万余元,让阿图什市的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为了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石国华精心策划组织“2025年‘石榴籽’昆阿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51名来自阿图什市的学生来到昆山市展开了一段难忘的旅程,他们与昆山礼仁外国语学校、昆山市实验小学、昆山市青阳港实验学校和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携手合作,共同举办了10余场丰富多彩的活动,架起昆阿两地教育的连心桥。
黄海之滨伴“疆娃”
孙浩
2011年9月,一群新疆学生历经近50小时的长途跋涉,跨越半个中国,行程数千公里,抵达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开启了为期4年的求学之旅。在连云港高级中学,有这样一位教师,他用14年的执着与付出,为这些新疆学子铺设了一条成长成才的道路,成为他们心中的“暖心师长”,他便是孙浩。
“一定要让连云港变成疆娃们的第二个家。”从见到这些新疆学生的第一刻起,孙浩便在心中默默立下了誓言。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他深知新疆与连云港之间的遥远距离,因此对这些年纪轻轻便离家求学的新疆孩子格外心疼,还亲昵地称呼他们为“疆娃”。为了使远在他乡的疆娃们少一些孤独,多一些温暖,孙浩同其他教师一起为疆娃们布置宿舍,带领他们熟悉校园环境。看着疆娃们的心情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身体也变得强壮起来,孙浩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疆娃们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每年只在暑假回一次家,其他时间全在学校度过。对他们而言,学校就是家,老师就是家长。他们生病时,孙浩会开私家车送他们去医院就诊,并购买营养品探望;生活中遇到困难,孙浩会默默买好新衣、新鞋送过去……
疆娃阿布都赛米在一次踢球时,小腿不慎骨折。孙浩代表家长签字同意进行手术。术后,他与其他教师轮流照料。远在新疆的阿布都赛米的母亲,在电话里哽咽着说:“感谢学校,感谢‘新疆班’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
自担任“新疆班”班主任起,每个重要节假日,孙浩都陪在疆娃们身旁。元旦时,他带疆娃们前往社区参与联欢活动;春节时,他组织疆娃们举办校园春晚;中秋时,他让疆娃们观山海景色,一同赏月……孙浩还在劳动节、国庆节、寒假等时间,带领疆娃们前往周恩来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孙浩带领疆娃们演绎“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活动,亮相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1年,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开创的“实景课堂”,疆娃们的出镜备受瞩目。
2020年暑假,孙浩带着教师们前往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探访哈萨克族学生包勒塔的家。包勒塔是独生女,母亲早逝,父亲因骑马时不慎摔伤了腿脚,她的家人特意将接待地点安排在外公家,那里有热情的舅舅、舅妈等亲人。见到孙浩和老师们,包勒塔说:“外公已经70多岁了,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知道你们要来,激动得哭了3次,坚持要留你们在家住一晚。”
14年间,孙浩带领教师们深入南疆和北疆20多次,走访了100多户疆娃家庭。他们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向家长们宣讲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黄沙漫天的戈壁滩上和简朴偏远的村落里,留下了孙浩等教师坚定的足迹,回荡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动人赞歌。
以“砼心精神”铸就材料强国之路
沈晓冬
“真正的材料人,要把实验室的星光,锻造成国家所需的有用之才。”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沈晓冬坚守材料强国、科技报国使命30载,始终以“务实、正气、创新、稳健”的作风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材料领域创新人才。
1994年,放下水泥厂车间的工作、重返母校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前身)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沈晓冬的行囊里,装着一摞写满产业痛点的笔记:“水泥制备过程能否节能减排、水泥熟料品质怎么提升……”
水泥生产过程中,烧、磨两个环节能耗大、碳排放高,如何降低这些“高指数”是水泥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任务。沈晓冬将工程师的务实与科学家的远见熔铸一体,带领“973”项目团队在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低碳水泥”关键技术,解决了我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在资源、能源和环境负荷方面的瓶颈问题。
30多年来,沈晓冬一直带领团队致力于先进硅酸盐材料的研究,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气凝胶材料研究的先行者和产业应用推广的践行者。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和生产车间里,研发出全球首创的“1025产品”(耐1000℃高温,导热系数小于0.025瓦/米·度)。他独创的陶瓷纤维三维网络增强技术,宛如为气凝胶注入坚韧的筋骨,使其抗压强度提升8至10倍,成为电池包内部长时间耐受1000℃高温、短时间耐受1300℃高温的“防火墙”,并攻克了耐高温气凝胶网络结构调控与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为气凝胶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该技术能有效阻止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热蔓延,为驾乘人员争取到宝贵的撤离时间。
沈晓冬是扎根科研领域的带头人,更是躬耕教坛的引路人。他在担任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期间,坚持将国家重大需求融入课程教学,积极推动构建“本科有创新意识—硕士有创新能力—博士有创新突破—教师有创新成果”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引导新工科学生成长成才。
“材料是凝固的历史,科研是育人的阵地。”沈晓冬坚持把学院的“砼心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以“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为毕生追求,在科研创新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悉心引导和帮助每一名学生。如今,沈晓冬已培养出149名研究生,其中有58名博士,他们活跃在航空航天隔热材料、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转化与储能等领域,逐渐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延续着师者薪火。
2025年9月10日《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9023476.html